- 张旭东;李奉南;曹哲;吴恒博;张褚强;吴德宝;
VR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机交互手段,具有多感知、沉浸、交互的特点。介绍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使用VR技术的先天优势,将VR技术与数字化施工技术相结合,在安全教育和交底、交流学习与观摩、建筑结构合理性及装饰装修效果确认等方面的应用与研究。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总院二期工程为依托,运用VR技术进行安全教育,受教育者以第一人称视角沉浸式感受各项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认识到安全隐患预防的重要性,并学会相应的防范知识,获得更好的安全教育效果。通过VR云观摩技术,交流学习建设施工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大背景下,减少人员流动、降低疫情传播风险,相较于传统观摩交流学习,扩大了学习交流范围并降低了投入成本。采用BIM建模结合VR技术对精装修效果确认,避免出现颜色搭配不协调、精装设计不合理、医疗设备布置不合理导致使用不便捷等问题。以第一人称沉浸式感知完成后的效果,使设计真正达到以人为本、便捷高效、成果与设计意图一致的效果。
2023年02期 v.15;No.81 5-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2K] - 顾波;闫国祚;俞方罡;叶嵩;杨燕;韩立芳;
建筑施工过程中,建造和竣工验收工程中需要大量的实测实量工作。传统的实测实量方式主要依靠人工使用靠尺、卷尺等工具手动测量,存在作业耗时耗力、数据可靠性差、主观性强等缺点,因而研发出一套基于BIM的自行走测量机器人用于工程中的实测实量工作。主要利用底盘小车通过BIM模型生成的地图行驶到指定位置后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采集高精度点云数据,并通过设备内置计算机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自动分析数据并生成报表,实现了单人单设备测量、结果自动生成等功能。在满足实测实量检测精度要求的基础上,节省了人力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2023年02期 v.15;No.81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2K] - 蒋妙祺;
工程建设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高速发展与相对落后的管理及生产水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BIM+”技术作为提升项目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竞争力,是推动工程建设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在此前提下,从BIM技术起源开始,通过对“BIM+”技术可能在建筑领域中应用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探讨“BIM+”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实现工程建设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提升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
2023年02期 v.15;No.81 11-1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6K] - 徐莉;
通过对BIM技术在设计行业应用的现状及其影响展开分析,对BIM技术和绿色建筑设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详细论述,并在BIM技术成功应用于绿色建筑设计案例的基础上,介绍应用BIM技术手段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BIM技术结合绿色建筑分析软件,模拟分析太阳辐射、自然采光、自然通风以及噪声方面的优化设计,展望未来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行业的前景,为在设计过程中两者的结合应用提供借鉴。
2023年02期 v.15;No.81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9K] - 张莹;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建筑业存在低碳关键技术创新发展需求,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作为低碳智能建造中重要的技术应用,可为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全方位的数据信息以及技术上的支持。结合BIM技术在大型超高层办公综合体、大型复杂性校园2个在建项目的应用管理经验,对其在绿色建筑在规划设计、施工建造、运行维护全生命周期的应用管理所起的作用和取得的成效做了解读与总结,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BIM技术作为建筑行业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手段,能为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数据和技术上的支持,正逐步成为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方案之一。
2023年02期 v.15;No.81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 张改景;黄继成;杨将铎;
轨道交通车辆段具有利用光伏发电的先天优势,基于光储直柔技术和轨道交通车辆段能源需求的剖析,构建适应多场景的车辆段直流技术方案,包括多源直流微网结构、大功率能量路由器整体配电结构、多支路低功率能量路由器配电结构场景,并针对典型车辆段进行直流方案匹配与技术示范研究,以期为绿色直流车辆段的建设探索提供参考。
2023年02期 v.15;No.81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K] - 郭越;
随着光伏发电技术的普及和国家“双碳”政策的发布,光伏发电技术已成为绿色建筑节能减碳的重要应用手段之一,光伏技术在建筑上的有效应用位置为屋顶与外墙面。将光伏组件作为建筑材料应用于建筑领域中,是光伏新产品研发和应用的重点方向,建筑亮化是城市发展的方向之一。设计了一款光伏景观幕墙,不但可以进行光电转换,而且所转换电能的一部分可直接通过照明组件和导光板对室内进行照明,保证原有建筑的照明需求,其余电能则可用来给建筑的用电设备供电或并入电网,使光伏幕墙更加实用。
2023年02期 v.15;No.81 33-3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0K] - 李长;朱俊川;胡坤;
对于住宅建筑的通风设计,应致力于有效提升居住的舒适度,使人们的身心感到舒缓。通过住宅的通风设计,能够对室内的温度进行调节,应该根据住宅建筑当地的气候、环境等特点,完善通风设计,对风力的进出口进行合理布局,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主要对夏热冬暖地区住宅通风设计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2023年02期 v.15;No.81 35-3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4K] - 马晓丹;王静;周洪;
基于近年来国家颁布的健康及“双碳”政策,为切实指导健康低碳幼儿园项目落地,开展健康低碳幼儿园指标体系研究。通过“基础调研—定义研究—指标体系搭建”的技术路径,对比分析相关标准,深入挖掘幼儿园项目建筑特性,构建以低碳、健康、幼儿园三要素融合为核心,既可前期指引设计,又可后期评估效果的指标体系。
2023年02期 v.15;No.81 37-4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8K] - 王子佳;韩玲;
在“双碳”目标逐步实施的当下,装配式建筑特别是装配式高层框架结构凭借绿色、环保的独特优势受到了我国工业建筑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进一步促进装配式技术向高烈度区高层框架的推广,基于“等同现浇”与“非等同现浇”理念,总结了装配式高层框架现有的连接方式及其抗震性能特点。同时,针对高层建筑抗震较为关注的高阶模态影响,结合韧性设计理念,从缓解弯矩的角度,提出了装配式高层框架结构抗震体系的优化设计方法,并针对优化体系的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
2023年02期 v.15;No.81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7K] - 许如庆;周静瑜;马佳玮;
位于上海市崇明区的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园区建设过程中,通过绿色低碳的项目实践、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实现了“展期碳中和+园区碳中和”的“双碳”目标。通过项目顶层设计引领,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明确项目最终的性能及主要指标,在设计、施工、运营等过程中,制定低碳控制指标。为如何策划低碳目标与落地建设提供了样板与思路。
2023年02期 v.15;No.81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5K] - 边际;魏纬;左春阳;张瑞华;王勇;任娜;
建筑气密性是超低能耗建筑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气密性是居住者在房间内部获得舒适体验,也是健康环境的关键。在设计前期如何把握清晰有效的技术路径,设计过程中如何达到精细化和完整性程度,将直接影响建筑施工完成后的最终能耗检测结果。根据中海庐山西海旅游度假区项目超低能耗样板房设计案例,从建筑围护结构,各部位要点等方面展开设计与实践。研究建筑气密性构造设计内容,总结有效的处理措施。
2023年02期 v.15;No.81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0K] - 张婧雯;
近年来,上海城市建设发展已迈入存量时代,中心密集城区拥有大量科研、办公、教育、医疗等具有较长历史的既有园区,这些园区普遍存在空间效能低下、环境质量较差、生态性能不足等弊病,亟须进行更新升级。立足于上海密集城区中既有园区品质提升和高效更新的迫切需求,以人为本构建面向未来的整合更新指标体系,以智能规划和设计、智能生产和建造,智能管理和智慧运营,突破全装配、不停运、不扰民、零排放等技术难点,构建面向未来的密集城区既有园区更新与智能建造技术体系。以上海市徐汇区宛平南路75号上海建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园区更新示范打造上海市徐家汇区域城市更新典范。
2023年02期 v.15;No.81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3K]
- 步亚辉;
实践中,我国民用建筑的生活、生产、采暖热水应用燃气锅炉系统加热供给是一种常见技术。然而,为建筑供应热水,应用什么类型的燃气锅炉系统最节能、最具优势,却常常成为一道难题。一种可应用于民用建筑供应热水且高效节能的全预混冷凝模块炉系统,因不明确其优势,导致其在实践中应用不畅。从空间对比、节能研究、性能优势、管理和成本等多角度出发,研究得到了全预混冷凝模块炉系统在建筑空间、节能减排、管理成本等方面具有优势的结论。综合阐述全预混冷凝模块炉系统在民用建筑领域的实际应用价值,为先进供热技术推广和节能减碳贡献微薄力量。
2023年02期 v.15;No.81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3K] - 刘静;黄波;
以某住宅建筑为例,利用现场条件尽量节约成本,验证了若干种毛坯状态下建筑隔声的现场检测方法,为项目毛坯交付提供验收服务,根据GB/T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控制项,可对毛坯交付的商业住宅类项目进行绿色建筑基本级评价。受建设单位委托,对简装样板间的普通水泥砂浆楼板和隔声保温砂浆楼板进行楼板撞击声隔声的对比检测,可为今后类似隔声技术的实施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
2023年02期 v.15;No.81 61-6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5K] - 韩金峰;陈敬欣;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光,伏技术成为光伏与建筑两大行业关注的焦点。在建设中引入光电、储能、微网,是目前的一个发展趋势,受接入资源的多样性和不连续的限制网络结构电源系统和计量系,统合理平衡电力、负载和储能装置确保对关键负载的安全用电并最大限度增加系统的可靠性和智能度。
2023年02期 v.15;No.81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6K] - 张华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空前发展,能源紧缺不断显现,各行各业都倡导“绿色节能、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建筑业绿色节能技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各种节能减排技术措施相继被提出。建筑电气绿色节能技术也得到更进一步的应用。
2023年02期 v.15;No.81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 钟丽雯;于江;祝侃;田炜;
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对于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十分重要。归纳了目前建筑碳排放计算的主要方法和基础数据获取方式,认为软件模拟仍是重要的技术手段。分析比较了几款国内外建筑碳排放计算软件的特点、计算方法等。以某办公建筑为例,运用东禾、PKPM两款典型的碳排放计算软件进行计算分析比较,两款软件的计算结果在该案例中较为接近。
2023年02期 v.15;No.81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2K]
- 张德龙;
快速发展的物联网行业使得物流仓库的储存压力越来越大,为增加储存量且便于分类存放、查找,仓库内要摆放7~8m高的货架,这对仓库的混凝土地坪强度、平整度、水平度等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对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地面的配合比进行必要的设计和调配、必须对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工艺流程的策划等诸多方面进行比较严格的管控。依据工程实际案例,在实施过程中,针对超大面积、高精度地坪,对地面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和调配、采用先进的激光自动整平机摊铺混凝土新工艺等诸多方面形成一整套比较成熟完善的施工工艺,很好地处理了地坪平整度不佳,先后浇筑的混凝土接触处出现裂缝,上表面容易产生细微裂纹和进度缓慢等问题,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3年02期 v.15;No.81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4K] - 严德柱;
钢结构具有轻质、高强度、拼装组合方便等特点,其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型钢构件吊装、安装就位过程中的工艺流程对现场安全管控提出了较高要求。其中,钢结构吊装具有施工难度高、风险大、专业能力强、交叉施工作业面多等特点,吊装施工的安全措施也成为建筑生产中重点关注的内容。以上海市某地铁项目吊装施工为例,探讨了大型钢结构吊装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防护体系,通过数值模式方式,对不同角度钢柱钢梁起吊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对起吊过程中的钢构件应力应变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可为类似项目的管理体系提供借鉴,并对钢结构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技术控制提供支撑。
2023年02期 v.15;No.81 79-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 宁雪莲;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不透水的混凝土路面加剧了城市内涝灾害。透水混凝土得益于其特殊的性能,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人员对透水混凝土性能和其配合比参数做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关于体积砂率对透水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不多,因此开展体积砂率对透水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对全面建立透水混凝土技术体系有重要的意义。在试验条件内,不同级配下体积砂率对透水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体积砂率的增加透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透水系数呈现增加趋势。通过拟合体积砂率和强度关系公式,得到粗集料为5~10mm碎石、10~20mm碎石以及当2种粒径5~10mm:10~20mm=3∶7时,其最佳体积砂率取值分别为4.3%、6.3%、10.4%。同时根据试验数据拟合了有效孔隙率和透水系数的关系公式。
2023年02期 v.15;No.81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8K] - 代松;
光伏瓦是对传统瓦的一种创新,兼具水泥瓦片、陶土瓦片等功能,可安装于各种材质屋面。既可以保护屋顶,遮风挡雨,又可以把太阳能转换成电能,且外形美观,不但有传统的平面瓦,还有创新的曲面瓦。通过特有的安装结构,使其能充分与建筑完全统一,增加建筑物的现代感。将光伏与瓦相结合使用于屋顶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通过发电可以增加收入;二是由于硅的特性和特殊的安装结构,可以使建筑冬暖夏凉,并且减少碳排放;三是与中式建筑和西式建筑都可以无缝衔接,使其完美融合,使建筑更具现代感。符合国内和国际所倡导的绿色节能的发展方向,在能源日益紧张的环境下,不但为太阳能的应用拓展了新的方向,也使其成为低压输变电应用的范例。
2023年02期 v.15;No.81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9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