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宏武;宼玉德;张文宇;赵鹏;聂悦;
超高层建筑的高能耗与碳排放问题备受关注,采用科学、系统的碳效评价,通过有效措施降低其运行碳排放,成为超高层建筑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然选择。结合上海市18栋超高层建筑用能特征调研,提炼了超高层建筑的用能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实际运行数据的超高层建筑碳效指数与碳效分级评价方法。结果显示,基于实际运行数据的碳效指数可有效反映既有超高层建筑实际运行碳效水平,建立的碳效分级评价方法有助于发现超高层建筑实际运行中的降碳潜力,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建筑碳排放。
2025年05期 No.96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4K] - 陈丹;汪磊磊;伍海燕;李瑾超;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建筑行业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亟需科学量化方法支撑绿色建筑的低碳实践。以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碳排放计算的关键环节与方法。通过搭建建筑碳排放计算模型,结合生命周期评价(LCA)理论,计算不同气候分区条件下不同星级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总结影响建筑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分析各绿色建筑技术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提出融合数字孪生技术与动态碳排放监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策略,为我国绿色建筑“碳达峰”目标的实现提供方法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2025年05期 No.96 7-10+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 潘文卓;王梓冰;顾磊;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建筑行业作为碳排放的重要源头,亟需构建系统化、智能化的全过程碳排放管理机制。提出并构建了一套面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管理体系,该体系融合BIM、物联网(IoT)、大数据与人工智能(AI)技术,围绕“精准核算(算)、智能管理(管)、优化减排(降)”3大核心功能,形成覆盖材料生产、施工建造、运行维护与拆除回收的闭环结构,并集成标准化数据平台与多情景优化模型。进一步在江苏省某近零碳园区建筑群中开展了路径模拟与实证验证,结果表明该体系可显著提升碳排放识别精度与管理效率,具备良好的工程适应性与推广潜力。为建筑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系统支撑与技术路径参考。
2025年05期 No.96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 傅芷涵;
当前我国绿色建筑规模日益增长,以绿色建筑为载体开发核证减排量产品市场规模巨大,但当前我国绿色建筑领域减排量开发市场发展缓慢,实践案例缺失。在此背景下,对全球范围内应用范围最广的自愿减排标准机制—核证碳标准(VCS)展开深入研究,重点关注其现有建筑领域方法学和开发核证减排量的相关规定。基于VCS的理解分析,梳理了绿色建筑(群)项目开发减排量产品应用过程中各阶段的应用要点,实现了减排量开发工作与绿色建筑申报工作的关联,形成了绿色建筑(群)项目开发减排量产品应用实践路径,为我国绿色建筑项目开拓自愿减排市场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05期 No.96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 颜哲;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传统单体建筑的独立供能模式日益凸显其固有弊端。提出通过区域建筑实现负荷平准化,统筹区域内不同功能建筑的差异化用能需求,利用不同负荷间的时空互补特性实现区域建筑负荷平准化。算例构建4类主导业态(居住、办公、商业、酒店)的40种情景算例,定量对比区域建筑整合模式与单体独立供能模式的负荷特征。结果表明区域建筑可降低峰值负荷,热、冷、电负荷峰值平均缩减比例分别为15.4%、6.2%、8.7%,可有效减少能源系统装机容量,提升设备利用率与经济性,为建筑领域节能减碳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05期 No.96 21-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 王萌;朱杰;
绿色建筑与“双碳”紧密相连,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路径。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针对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建筑的低碳性能评价需求,通过德尔菲法对GB/T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112项条款开展专家问卷调查,量化其在建材生产、建造、运行及拆除阶段的低碳性能贡献程度,并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条款的贡献权重,构建了绿色建筑低碳性能评价方法。通过对江西省12个星级绿色建筑项目的实证分析,发现绿色建筑星级与低碳性能呈正相关,同等星级绿色建筑选用的技术条款对低碳性能有一定的影响,低碳性能显著的条款对绿色建筑低碳性能有较大影响。
2025年05期 No.96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 吕柯;王润山;刘娟;王英明;
建筑整体气密性对室内热环境调控与建筑能耗具有关键影响,是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建筑整体气密性检测的标准体系、技术方法及应用现状,对比国外成熟标准与我国现行规范的差异,指出我国在气候分区适配、建筑类型细分标准上的不足。研究梳理了压差法、示踪气体法、低压脉冲法的技术原理与适用场景,结合国内外检测案例,揭示我国在检测设备、数据积累、施工监管等方面的挑战。针对我国地域气候多样、建筑类型丰富的特征,提出构建气候与建筑类型双维度细分标准等建议,为完善我国建筑气密性标准体系、提升建筑能效与室内环境质量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05期 No.96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 张进康;杨晓林;孔德茹;赵新臣;刘靖;孙冬兰;
Low-E玻璃是一种表面涂有特殊镀膜的玻璃材料,可以有效阻隔太阳光中红外线的辐射热并且透过可见光,减少热量传输,具有保温、节能、高效的特点。系统性地回顾了Low-E玻璃的发展历程,浅析了当前其在我国建筑等领域中的地位,并对Low-E玻璃节能原理、种类与技术特点,包括单银、双银和三银Low-E膜层的性能差异和各种制备工艺的特点进行综合概述。最后,结合我国现行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分析了Low-E玻璃在我国的市场状况和未来发展潜力。不仅为Low-E玻璃行业提供了技术总结及展望,也为建筑行业、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分析师提供了借鉴,具有较好的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2025年05期 No.96 4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 吴龙;王志霞;王宝艳;杨刘洋;缪裕玲;孙大明;
随着室内空气质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确定近零污染精装修室内空气质量指标及其阈值成为修订《近零污染精装修评价导则》(以下简称“《导则》”)首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我国现行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差异,与国际相关标准进行横向对比,兼顾国内的现状与问题,对第二版《导则》室内空气质量指标的适用性和科学性进行论证。居住建筑硬装交付的甲醛、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苯等污染物浓度限值需分别低于GB/T18883—202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50%~70%;公共建筑污染物限值较居住建筑提升(10%~33%;PM_(2.5)与PM_(10)参考WELL V2标准采用动态阈值机制;并首次将软硬装交付场景指标差异化。《导则》指标体系可促进装饰材料标准提升,为“好房子”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推动绿色健康建筑高质量发展。
2025年05期 No.96 49-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 忻奇峰;茆贇;施红鎏;马晓罗;费燕;葛再雪;赵志华;
为响应我国“双碳”战略和民航绿色发展规划要求,上海虹桥国际机场以中国民用机场协会“双碳机场”体系为指引,将以往节能减排工作内涵进一步向能碳双控、总强双控延伸,根据自身发展现状及愿景,通过顶层设计、体系制度、项目实践的系统化工作,不断促进内部管理与外部政策、体系要求的匹配融合,实现了机场整体能源、碳排放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再提升。围绕能碳体系化建设要点,从制度体系化、考核体系化、数智体系化和能碳共同体建设体系化4个方面出发,详细介绍了其在构建能源碳排放系统化管理机制实践中的重点工作,为我国枢纽机场能源与碳排放管理精细化水平提升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No.96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3K] - 陶锐杰;
以上海市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管理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其涵盖的9大体系建设,包括建设管理、市场管理、运维管理、应急管理等。通过对各体系现存问题的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旨在优化上海市城市道路照明设施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效能,保障城市夜间公共安全,塑造良好市容形象,为其他城市同类设施管理提供参考借鉴。
2025年05期 No.96 63-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 李亮;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构建的背景下,虚拟电厂作为聚合分散资源的关键载体,是实现高比例新能源并网和缓解负荷峰谷差矛盾的路径之一,对推动电力绿色低碳转型起到重要作用。随着国家积极推行虚拟电厂的建设,上海市成为我国最早开展虚拟电厂试点的城市之一。基于国内外虚拟电厂的发展背景,以上海市虚拟电厂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就后续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上海市虚拟电厂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No.96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 陈湛;
产业园区零碳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从产业园零碳的相关政策、标准出发,结合产业园区碳排放特点,总结了影响产业园区碳排放的规划设计要素,提出产业与配套功能布局、综合能源规划、绿色低碳建筑、高效循环物流、智慧运维控制等各个方面统筹协同的规划设计要点。结合某研发产业园实践案例的经验,总结产业园降碳实践中的重难点,并从园区持续降碳的角度总结了产业园可持续零碳的实施路径,为产业园区实现可持续零碳目标提供抓手。
2025年05期 No.96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 侯雨晶;刘娟;李学娟;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下,乡村碳排放问题日益突出。宁夏地区乡村建筑采暖能耗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探索适合该地区的零碳技术路径迫在眉睫。以兴胜村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农宅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公共空间与景观绿化缺失、能源消耗存在传统采暖弊端以及新能源利用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零碳村庄规划设计方案。通过实施零碳建筑建设、构建零碳交通体系、打造零碳基础设施以及发展零碳产业等举措,旨在大幅降低村庄碳排放,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为宁夏地区乃至全国的零碳村庄建设提供实践经验和参考范例。
2025年05期 No.96 76-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 李星烨;王沁芳;许鸣;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建筑耗能和碳排放量将显著增加,建筑节能减排已成为当务之急。以江苏省常州市某绿色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软件模拟对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进行评估,根据计算结果了解整个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碳排放量的占比情况,从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节能减排措施,并结合绿色建筑碳排放检测技术进行研究,针对碳排放量占比较大的阶段进行碳排放检测评估技术的应用,推动绿色建筑碳排放检测评估技术的发展。
2025年05期 No.96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 王峻强;张娟;
以某科创中心区域能源中心的冷热源系统为例,研究能源中心冷热源可行的低碳技术方案。冷源有水冷冷水机组、空气源热泵、蓄能(冰蓄冷、水蓄冷),热源有燃气热水锅炉、空气源热泵、水蓄热等可行方式,对以上可行的冷热源组合方式从初投资、运行经济性进行分析,同时从碳排放角度分析区域能源中心冷热源技术方案及能源方式。研究结果表明,蓄能和热泵技术可降低运行费用,热泵供暖相比燃气供暖可降低碳排放,采用蓄能和热泵技术是能源中心实现低碳的重要技术路线。
2025年05期 No.96 86-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9K] - 钟媛玲;李美霞;
节能减排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环节,酒店建筑的数量和能耗在公共建筑中占比不小,相比一般公共建筑,酒店建筑的能耗较高。通过分析夏热冬暖地区酒店类建筑的特点,总结适合本地区的节能减碳技术措施,助力酒店项目的节能减碳,为夏热冬暖地区酒店建筑打造低碳建筑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2025年05期 No.96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 王东;
针对夏热冬暖地区气候特点,通过广州市某维修楼案例,从被动式技术、主动式技术、可再生能源方面分析了近零能耗建筑关键技术,进行了能效对标分析,探讨了近零能耗建筑的设计策略与技术路径。研究结果表明,维修楼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建筑本体节能率达到49.89%,综合节能率达到71.92%,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41.91%。为夏热冬暖地区车辆段建筑近零能耗实施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No.96 99-10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 李守文;张晓亮;黄天立;段明磊;
在我国“双碳”背景下,推广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很有必要。太阳能具有零碳、可循环、无污染、转化率高、清洁、健康等诸多优点,光伏组件可利用太阳能发电,并且随着我国光伏技术的飞速发展,太阳能发电成本急剧降低,具有成本低廉、原理简单、施工方便、耐久性高等特点。通过分析太阳能光伏在阳江市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屋面上的应用,探索推广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电站在各类公共建筑项目的应用,实现低成本、高科技含量及产品更新,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尽早实现。
2025年05期 No.96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7K] - 陈震宇;肖剑仁;曹华明;郑春君;林蔚婷;
通过对地处夏热冬暖地区的新建大型综合医院—福建省儿童医院(区域儿童医学中心)进行案例分析,描述了项目所在地的全年气候特征,阐述了各区域的空调负荷特点,全面介绍了为实现全年侯诊疗、康复、科研热湿环境保障所构建的高效节能、安全可靠的空调冷热源所采用的各项技术措施。在运营能耗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总结管理经验,进一步节省了运行能耗,取得了良好的节能、减排效益,发挥了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
2025年05期 No.96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 宋亚杉;
我国既有建筑存量大,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既有建筑绿色节能改造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以上海市某办公楼绿色节能改造项目为例,以绿色建筑二星级为目标,对其改造方案进行介绍,对其改造成效进行分析。该项目达到既定目标要求,绿色节能成效明显,可实现暖通系统单项节能率24.1%,室内空气品质提升明显,物业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大大提升。改造经验可为后续既有建筑的绿色节能改造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05期 No.96 116-11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 游唤民;周敏;马鑫;李倩;
因地制宜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和严格项目运行维护管理已成为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价重点内容。基于办公建筑海绵城市设施使用率低、运行效果不佳的特点,以天津市某三星级绿色办公建筑为工程实例对项目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建设的屋面雨水与中水耦合系统设计进行复盘;并基于项目第一手运行资料和监测数据,从水箱容积设计、雨水收集处理工艺自动化控制模式、运行期间物业管理等方面重点分析系统运行效果及存在问题;并结合使用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以期提高办公建筑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
2025年05期 No.96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 郑启炜;乔小伟;顾晨;徐银鹏;张腾;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浪潮的推动下,建筑行业积极寻求转型升级,绿色建筑与BM技术的深度融合,已然成为提升建筑I环境性能与能源效率的关键路径。聚焦京东上海中心项目展开深入研究,通过运用BIM技术,对环境噪声、风环境、采光、能耗等多个维度进行整合模拟分析,深入挖掘其在绿色节能设计中的协同优化潜力。研究结果表明,BIM平台强大的多专业数据集成与动态模拟功能发挥显著作用,使得项目在噪声控制方面有效降低外界干扰,自然通风与天然采光设计实现科学规划,能耗管理达到精细化水平。最终,该项目成功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充分验证了BIM技术在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中从设计到运维阶段的核心价值,也为行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参考。
2025年05期 No.96 12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 景冬花;王英明;陈彦苏;
我国《“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工程全寿命期的集成应用,健全数据交互和安全标准,强化设计、生产、施工各环节数字化协同,推动工程建设全过程数字化成果交付和应用。运用理正勘察9.0PB6(工勘版)配套的三维地质软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通过Revit软件进行上部结构建模,最终将上部结构三维模型和下部地质三维模型进行关联,达到地质模型与结构模型相统一的工程项目实践,阐释了BIM技术在地质勘察应用中数据的三维可视化、数字化、信息化,有效提高工程地质勘察数据的准确性,提高勘察时效,助力节约项目成本,充分提高投资效益。
2025年05期 No.96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7K] - 曹平;
为探究综合医院与传染病医院给排水设计的特殊性,以中山市相关医院项目为例,结合相关标准,采用案例对比与规范分析的方法,对2类医院给排水系统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传染病医院用水定额普遍高于综合医院,给水需分区域防回流,热水系统需控制交叉感染,排水需特殊消毒;综合医院则按常规分区供水。因病源菌传染级别不同,2类医院给排水设计需采取差异化隔断与消毒措施,传染病医院更应强化安全与防交叉感染设计,为医疗建筑给排水设计提供针对性参考。
2025年05期 No.96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