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实践

  • 专题组稿人——王霄翔

    <正>王霄翔,天津大学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湖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方向为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及大跨空间结构、绿色低碳结构、绿色建造等。湖湘青年英才,湖南省青年科技人才,湖南省企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湖南建工低碳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创新创业团队”核心骨干,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评审专家,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专家,湖南省工程管理学会理事,《绿色建筑》青年编委。主持省部级及以上课题3项,参与国家、省部级等课题7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2025年04期 v.17;No.95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 中高层建筑悬挑结构的绿色选型——以湘江科学城创新港项目为例

    李国民;钟婷;李明;王霄翔;陈朋;郭斌;刘筱钰;

    围绕中高层建筑悬挑结构的绿色选型,从结构性能、施工效率、经济性及环保性等多个维度,对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展开深入对比分析。结合湘江科学城创新港项目,利用软件构建多方案计算模型。研究表明,相较于混凝土结构,钢桁架大悬挑屋盖结构造价降低28.5%,工期缩短62.5%,使用空间因大跨度属性得到有效拓展。在技术性能上,钢结构楼承板体系自重减轻40%,刚度提升30%,抗震性能增强 20%~30%,变形控制在L/400(L为跨度)以内。在绿色环保方面,钢结构方案碳排放减少15%,建筑垃圾减少60%。彰显钢结构在大悬挑屋盖结构应用中的广阔前景,为工程选型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2025年04期 v.17;No.95 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3K]
  • 基于措施归集的绿色施工增量成本测算

    康华;冯鑫鑫;杨晓辉;乔文涛;田小路;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绿色施工成为建筑业低碳转型的关键路径,但绿色施工规模化推广面临着增量成本核算边界模糊的显著制约。当前研究多聚焦于单项技术或短期成本分析,缺乏对“四节一环保”的系统整合,导致成本碎片化、动态核算失衡等问题,难以支撑企业的精细化决策。基于此,研究构建全生命周期内的绿色施工增量成本测算理论模型,创新性提出“措施归集-动态修正-敏感性分析”的逻辑框架。结果表明,该模型既能够精准识别成本驱动因素,还能通过动态收益抵消效应优化增量成本评估。不仅夯实了成本测算在系统性和动态性协同量化方面的理论,也可推动建筑业绿色转型,助力“双碳”目标的高效落地。

    2025年04期 v.17;No.95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4K]
  • 竹纹肌理清水混凝土墙面关键施工技术研究——以安江博物馆为例

    刘筱钰;陈朋;王霄翔;陈子涵;王曾光;李再春;

    安江博物馆以“稻作文明的自然生长”为核心理念,针对竹纹肌理清水混凝土墙面施工中存在的竹材选控难、模板拼缝不均、混凝土饰面色差等技术挑战,研究了模板体系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旨在实现艺术效果与绿色建造的双重目标。研究结果表明:竹模板周转率提升至4次以上,材料消耗降低35%;施工能耗减少18%,建筑垃圾减少28%;养护阶段通过微喷灌溉与热辐射技术,节水40%,冬季能耗降低25%。通过材料循环利用、工艺参数优化及智能技术集成,攻克了竹模清水混凝土施工难题,显著降低了资源消耗与碳排放,为绿色建造提供可推广的技术范式。

    2025年04期 v.17;No.95 14-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6K]
  • 绿色施工技术在大型公共建筑项目中的应用——以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旅客过夜用房项目为例

    欧阳知;张明亮;王江营;符征宇;丁虎;吴丽春;林皓鋆;张珍;

    “双碳”背景下,建筑业作为碳减排重点实施的行业,其施工阶段具有周期短、碳排放密集的特点。以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中的旅客过夜用房为例,阐述项目的绿色低碳施工,综合智慧工地管理平台、“BIM+4D”信息管理、建设工程碳排放定额计算分析管理系统、绿色建材、《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年版)》、绿色施工推广应用技术以及项目自主创新的多项绿色低碳技术,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上,有效降低碳排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取得包括经济、环保、社会等显著的绿色综合效益,同时有力提高三星级建筑评价分值,为同类绿色建筑施工及绿色建筑等级评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04期 v.17;No.95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 绿色施工技术在大型工业厂房中的应用——以衡阳合力扩建及智能制造南方基地项目为例

    谭云;欧阳知;周文彬;郭昌盛;邱行;王江营;吴丽春;蒋超;

    针对全球环境问题和“双碳”目标,以衡阳合力扩建及智能制造南方基地项目为例,探讨绿色施工技术在大型工业厂房中的应用。项目采用永临结合技术减少材料浪费,风机增强冲钻长螺旋施工技术降低能耗与污染,大面积金刚砂地坪无配筋技术减少碳排放,装配式设备基座和模块化泵房技术提升效率并减少建筑垃圾。同时,清洁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如光伏发电、太阳能路灯等优化能源结构,显著减少碳排放。实现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同类工业厂房建设提供了示范样板,具有重要推广价值。

    2025年04期 v.17;No.95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3K]
  • 近零能耗建筑设计及节能降碳技术应用分析——以岳麓山实验室集聚区农科院片区B2栋为例

    龙毅湘;易子涵;欧鹏飞;王乐威;彭柱;王霄翔;陈朋;田峰;陈子涵;欧阳鹏;

    以岳麓山实验室集聚区农科院片区 B2 栋为研究对象,探索夏热冬冷气候区近零能耗公共建筑的节能降碳技术路径。首先,从被动式设计出发,通过优化平面布局与形体设计,提升室内外风环境和自然采光利用效率,并采用高性能围护结构及关键部位断热桥、气密性设计等措施,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其次,在主动式优化方面,选用了高效供暖空调系统、热回收新风系统以及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等,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此外,还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在屋面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实现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的能源利用模式。研究结果显示,与参照建筑相比,设计建筑本体节能率为24.66%,综合节能率达62.33%,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57.65%,达到GB/T 51350—2019《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要求。结论表明,结合地区气候特征的主动与被动式节能降碳技术,辅以可再生能源利用,可显著降低建筑能耗与碳排放,为夏热冬冷地区近零能耗建筑发展提供可推广经验。

    2025年04期 v.17;No.95 27-3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5K]
  • 红外热像仪在建筑外围护系统检测中的应用——以岳麓山实验室集聚区农科院片区B2栋为例

    范宪文;李启金;王乐威;徐宇;彭柱;王明;田峰;

    为给红外热像仪在建筑外围护系统安全检测中的应用提供一些参考,利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以岳麓山实验室集聚区农科院片区B2栋为例,论述红外热像仪的基本原理,探究红外热像仪在建筑外围护系统安全检测中的优势体现,分析红外热像仪在近零能耗建筑外围护系统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和影响。结果表明:在建筑外围护系统安全检测中,红外热像仪具有非接触式检测、精确性、实时性、环境适应性等优势,可以有效应用到建筑渗漏检测、建筑外墙饰面质量检测、建筑水分入侵检测与建筑热工缺陷检测中。

    2025年04期 v.17;No.95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8K]
  • 基于全链指挥的近零能耗建筑管理平台构建

    张俊峰;钟凌宇;王乐威;彭柱;田峰;王霄翔;陈朋;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近零能耗建筑的精细化能源管理需求日益迫切。构建基于全链指挥的智能管理平台,以期解决传统建筑能源系统数据分散、调控滞后、多子系统协同不足等问题。采用全链指挥理念,整合建筑能源生产、传输、存储与消费全链条数据,结合物联网感知网络、数字孪生建模与深度学习算法,搭建多层级协同优化架构。平台实现了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动态负荷预测与实时能效优化,并通过实证案例验证,得出该平台相较于传统管理模式,可使建筑综合能耗降低23.7%、可再生能源消纳率提升18.4%,且用户舒适度偏差控制在5%以内。全链指挥机制能显著提升建筑能源系统的全局优化能力与响应速度,为近零能耗建筑规模化推广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同时为建筑领域低碳转型提供了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工具。

    2025年04期 v.17;No.95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3K]
  • 基于低碳理念的异形双曲面钢竹屋面现场装配技术研究

    黄伟;刘筱钰;王霄翔;陈朋;陈子涵;王曾光;李再春;

    传统竹结构因强度、节点稳定性及防火性能局限,难以满足大跨度空间建筑要求。以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镇丰收剧院项目为依托,开展异形双曲面钢竹屋面现场装配技术研究,旨在突破竹材在现代大跨空间结构中的应用瓶颈。项目采用钢竹复合结构体系,通过钢框架提供主体支撑,搭配弦支竹梁与边拱结合的受力体系,实现刚柔协同受力。通过严格选材和多重防护处理克服耐久性缺陷;创新引入预埋不锈钢套筒、细牙螺栓及铸钢卡口件,解决传统竹节点滑移与应力集中问题。施工中采用工厂预制与现场装配结合模式,配合检测校准技术,实现大跨度曲面构件的精准安装。项目应用表明,钢竹复合结构体系有效解决了传统竹结构在跨度、耐久性及节点可靠性方面的技术难题,形成了包含材料预处理、节点设计及装配式施工的完整技术体系,实现全生命周期减排30%的生态效益,为竹材与钢结构协同发展提供了低碳建造范例。

    2025年04期 v.17;No.95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7K]

理论

  • 教室光热环境研究现状与趋势

    蔡贤云;陈子健;雷晓露;刘亚南;

    在“健康中国”战略与“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教室环境的优化与节能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研究教室光热环境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身心健康,还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整理和总结现有文献,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光、热及光热耦合的研究成果和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针对教室光热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光环境和热环境的单独分析,而关于光热交互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光热交互对感知状况的影响以及相应的能耗优化。

    2025年04期 v.17;No.95 49-5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1K]
  • 运动空间赋能社区更新的中外发展、特征比较与趋势研究

    刘文婧;齐一聪;武昊楠;

    当下,我国城市建设进入到有机更新阶段,其中社区作为城市更新的基本细胞承担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动力匮乏、同质化严重等问题频现。以健康城市为背景,提出运动空间作为社区更新的赋能手段,并进行了中外城市与社区相关历史发展阶段的比较分析;发现了当下社区更新公众参与不足、类型的地域度尚浅、功能空间植入不合理和效率较低、治理模式老旧等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对我国社区更新与运动赋能二者之间的平衡,重构从物质空间建设转向人本关怀、多元空间的本我建构、功能织补、效率提升等策略,为助力我国“十五五”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考。

    2025年04期 v.17;No.95 5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0K]
  • 内蒙古“呼包鄂乌”4盟市既有建筑“碳达峰”的差异性研究

    魏光普;吴雨彤;张舒宇;王堉锦;朱治衡;

    对“碳达峰”预测常用的SSA-Elman和LSTM神经网络模型进行预测精度对比研究,验证SSA-Elman模型具有更优预测性能,对“呼包鄂乌”区域既有建筑运行阶段的“碳达峰”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SSA-Elman模型预测误差为0.59%,优于LSTM模型的2.82%;(2)“呼包鄂乌”区域既有建筑均可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4市的既有建筑碳达峰时间分别为2025、2028、2027、2028年,峰值分别为1 391.49、911.04、3 874.40、864.31万 t;(3)呼和浩特市与乌兰察布市应侧重居住建筑减排,包头市与鄂尔多斯市则需优化公共建筑碳减排策略。研究结合不同城市特征,提出差异化降碳策略,以推动区域既有建筑早日达峰,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

    2025年04期 v.17;No.95 66-7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 新建产业项目碳排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沈翔;敖永杰;何一舟;

    为响应“双碳”目标,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针对新建产业项目碳排放绩效评价,通过梳理国内评价方法,构建了一套多维度评价指标,涵盖资源利用、绿色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5大方面,该指标体系为新建项目提供了量化评估工具。同时建议通过试点验证碳绩效评价体系的科学性,结合地区实际调整相关指标,确保评价公正性和有效性,并与项目投资、建设审批等环节紧密结合,激励产业提升碳排放绩效。

    2025年04期 v.17;No.95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8K]
  • 氢燃料电池综合能源系统容量配置分析研究

    金海魁;王健;王颖;

    氢燃料电池综合能源系统优化配置对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具有关键意义,该系统涵盖氢燃料电池发电、光伏发电、储能及配电网等单元。首先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分析两部制电价下光伏装机比例对系统的环境性和经济性影响。研究表明,合理的容量配置能够显著降低运营成本,并减少碳排放。此外,还探讨了氢燃料电池初投资和用氢成本下降对系统运营成本的影响,并提出在成本降低背景下的优化配置与前景分析。研究结果为推动可再生能源的集成应用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学术与应用价值。

    2025年04期 v.17;No.95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 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及展望

    巩文雪;潘荣凯;曹元;邵婷悦;刘钰宏;

    随着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发展,其已逐渐应用于传统建筑行业中。阐述了RFID技术在建筑材料管理、建筑智能化中的应用,通过在智慧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和实践,提出了基于RFID技术对混凝土试块和实验室设备进行数字化管理的方案;分析了RFID技术在建筑监测中的应用方向、发展前景以及信息安全技术发展趋势,旨在为拓展RFID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提供新思路,为基于RFID技术解决建筑领域的技术难题提供参考,推动建筑领域数字化转型。

    2025年04期 v.17;No.95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 双面光伏组件在不同屋面条件的发电量增益研究

    邵建涛;亓立刚;马明磊;白洁;秦铂然;徐有鹏;朱勇;

    分布式光伏是建筑领域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光伏行业正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双面光伏组件越来越受重视。通过对某实验室屋面光伏进行建模分析,研究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双面光伏组件发电增益。研究结果显示,双面组件发电量增益在夏季时可比冬季时大1倍以上;屋面反射率对双面组件发电量增益影响显著,建筑热反射涂料可大幅增加双面组件发电量增益;组件距屋面的安装高度对发电量增益也有一定影响,但影响范围主要限制在较低的安装高度区间。研究表明,在建筑屋面附着式光伏(BAPV)场景,双面光伏组件经济性更佳,其增量成本的静态投资回收期不足3个月。

    2025年04期 v.17;No.95 89-93+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6K]
  • 2种太阳能发电利用系统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杨楠;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太阳能发电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综合对比分析2种主流太阳能发电技术——太阳能光伏系统和集中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探讨其对环境的多重影响。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关注了土壤破坏、植被保护、温室气体及有毒物质排放、光和水污染等多个方面。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太阳能发电能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但在土壤、植被、野生动物保护、光污染和水污染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因此,未来的研究应重视这些问题的解决,以推动太阳能发电技术朝着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025年04期 v.17;No.95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 建筑光伏一体化围护结构动态负荷计算模型与软件实现

    龚顺明;白洁;马良栋;范宇润;封涛;吴超;邵建涛;冯俊;

    针对传统能耗计算方法难以准确评估带通风流道型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系统热工特性的问题,提出动态负荷计算模型与专用软件解决方案。通过建立包含玻璃盖板层、PV层、通风流道和原围护结构的耦合传热模型,采用集总参数法构建各层能量平衡方程,结合辐射时间系数法(RTS)与非稳态传热方程,实现动态负荷的精细化计算。创新性地整合辐射-导热-对流传热机制与光伏发电温度效应模型,开发出专用计算软件,集成31个城市气象数据库、建筑材料库及光伏组件参数库,支持全年8 760 h工况模拟。为BIPV系统的工程设计与能效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用工具,助力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2025年04期 v.17;No.95 100-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7K]
  • 绝热用聚苯乙烯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马逸飞;邵路山;王丽新;陈新同;张雪涛;沃原;

    针对5种常见聚苯乙烯(PS)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绝热性能和燃烧性能进行分析,探究成型工艺与添加剂(石墨)对PS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模塑成型工艺而言,挤塑工艺可以改善泡孔的致密程度从而获得更好的绝热性能;无机渗透工艺可以增加无机物的含量,提高材料的防火性能。另外,石墨的引入,使得PS复合材料绝热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更高的节能要求提供了选择。因此,成型工艺的改良以及改性剂的引入为越来越严格的建筑节能要求和防火要求提供了更全面的参考。

    2025年04期 v.17;No.95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1K]
  • 家居装饰装修质量问题分析与预防措施研究

    蒋睿;

    家居装饰装修的质量影响人们的居住舒适度、生活质量以及健康安全。随着消费者对装修质量要求的提高,家居装饰装修质量问题以成为装修行业面临的核心问题。通过分析当前家居装饰装修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揭示了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进一步探讨了有效的预防措施,旨在为提高家居装饰装修质量,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指导。

    2025年04期 v.17;No.95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实践

  • 某低碳城区综合能源系统与关键场景研究

    于宏波;焦峰华;陈曙凌;张友华;封涛;肖玉麒;贾正淼;冯俊;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传统分体式供冷模式面临能效低下、电网峰谷差加剧、可再生能源消纳不足等结构性矛盾,已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某低碳城区综合能源系统为例,致力于构建适应城区空间特征的低碳供能体系,遵循“源-网-荷”协同优化原则,对供能侧采用市域电网与分布式光伏复合供能模式,重点研究空间光伏资源的开发潜力,并进行投资测算;对输配侧配置冰蓄冷供冷站及MW级储能电站,形成光伏余电日间制冷与谷电制冰夜间调峰的双向协同机制,通过储能系统平抑负荷时序波动,并进行了经济性测算。研究结果显示,该系统的可再生能源渗透率达到31.5%,区域电网峰谷差率得到压缩,实现单位面积供冷成本及碳排放强度双双降低,为同类型气候区城市提供具有技术经济可行性的低碳供冷解决方案。

    2025年04期 v.17;No.95 114-118+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 金融数据中心液冷技术革新:基于柜式与密闭式浸没联合制冷的电能使用效率优化实践

    黄璜;

    为解决金融行业数据中心因传统风冷能耗过高导致的可持续发展瓶颈,满足异构算力负载和突发交易峰值的复杂散热需求,提出“柜式浸没液冷 + 密闭式浸没液冷”联合制冷方案,通过柜式液冷精准控温高频交易服务器,密闭式液冷优化存储集群热循环,并引入动态监控实现模式切换。实际部署后,某金融数据中心年均电能使用效率(PUE)降至1.12以下(最低1.06),节能效率较传统风冷提升30%。该方案验证了混合液冷架构在金融场景的工程可行性,为数据中心低碳转型提供新方向,同时也满足了金融业ESG治理中对绿色算力的刚性需求。

    2025年04期 v.17;No.95 119-125+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 “双碳”背景下的绿色公共建筑项目实践——以厦门市某超高层商务综合体为例

    郑瑶菲;

    聚焦厦门市某超高层商务综合体绿色建筑项目,深入探讨实施情况。通过分析绿色建筑的政策背景,解读其在项目上落实的必要性和侧重点,结合实际案例中的绿色建筑全周期服务以及贯穿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各阶段的具体措施,并分析成本效益比,得出结论并对绿色建筑发展进行展望。旨在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推动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4期 v.17;No.95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8K]
  • EPC模式下的超低能耗建筑绿色低碳建造和管理——以芜湖建筑科技产业园二期(A区)项目为例

    郑琼;

    以芜湖建筑科技产业园二期(A区)项目为例,基于EPC模式,探讨超低能耗建筑的绿色低碳建造和管理策略。项目采用三级组织架构、建立碳管理制度及PDCA闭环管理流程,结合被动式建筑设计、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供应链管理和低碳施工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该项目建造阶段碳排放强度为16.45 kgCO_2/(m~2·a),使用阶段碳排放强度较传统建筑降低49.43%,展现出显著的减排效果。EPC模式下的超低能耗建筑通过全生命周期的低碳管理,不仅有效降低了建筑运营成本,还为建筑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实证参考和理论指导,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4期 v.17;No.95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公共建筑设计实践——以上海市顶尖科学家社区实验室H11-01地块项目为例

    董国群;程城;佟桂均;

    海绵城市作为应对城市内涝等水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正在全国掀起了广泛应用的浪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以下简称“临港”)作为新城建设中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典型,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回顾了近期海绵城市研究的趋势背景,以上海市顶尖科学家社区实验室H11-01地块为例,从设计理念、技术路线、措施选型及其技术要点、经济性4个方面论述了海绵城市理念在新城公共建筑具体项目中的实施逻辑与应用过程,以期为同类型项目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17;No.95 136-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3K]
  • 宁夏地区农宅能耗现状与节能对策——以银川市4个村庄为例

    杨勤;刘娟;陈涛;

    在国家“双碳”目标愿景及各地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出台的背景下,宁夏地区高耗能农宅亟需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降低建筑能耗与碳排放,进一步提高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基于此,以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所辖的4个村庄作为调研对象,对农宅的结构布局、建筑材料、生活能源类型以及农户对低碳农宅与低碳生活的观念意识等基本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相关建筑数据,并利用现有技术提出相关策略,以期为宁夏地区绿色低碳农宅建设提供数据支持与技术支撑。

    2025年04期 v.17;No.95 14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 基于智慧化驱动的医院能源系统绿色节能改造实践——以湖北省某人民医院为例

    许鹰;

    在“双碳”目标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针对医院能源系统的绿色低碳改造是提升能源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以湖北省某人民医院为例,系统分析了医院能源系统存在的高能耗、低效能与粗放管理等问题,构建了“节能诊断-方案优化-现场实施-成效评估”的节能改造路径。提出“设备高效化+管理数字化+系统柔性化”的节能改造策略。研究表明,智慧化技术在提升医院建筑能源效率、优化运维管理和降低碳排放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改造后,该医院的综合能耗强度可下降30.82 %,年减碳量2 800 t,投资回收期为4.2 a。

    2025年04期 v.17;No.95 151-155+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5K]
  • 基于氢能应用多能互补的办公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设计——以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二期建设为例

    唐晓琼;沈昌明;张秦;张皓月;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低碳发展目标的逐步推进,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形式,正成为多能互补与综合能源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高能量密度、长时储能和快速响应等优点,能够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在供应过程中存在的波动性和间歇性问题,从而提高能源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二期建设为例,探讨了氢能在低碳办公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合理化氢能、光伏、储能、热能及传统电力等多种形式的能源,提出了一套低碳化、标准化的能源供应方案,使园区绿色能源占比达80%,综合能耗降低了10%~20%。不仅展示了多能高效互补系统在园区能源管理中的优势,通过“多能互补、集成优化”模式成功实现了能源系统的绿色转型,也为未来低碳园区的建设提供了创新的技术方案和实践经验。

    2025年04期 v.17;No.95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5K]
  • 冷水机组性能系数检测技术研究与实践——以宁波地区为例

    潘松法;高家绪;胡莹坚;唐彪锋;

    随着国内空调使用量的增加,建筑空调系统可持续发展成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冷水机组作为中央空调系统中的核心设备,对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具有显著影响。着重研究了冷水机组实际性能系数(COP_d)的现场检测技术,并以宁波地区为例,分析了冷水机组的性能系数(COP)测试实践。通过JGJ/T 177—2009《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的计算方法,基于供冷量与输入功率的比值,结合超声波流量计、温度计和多功能电力仪表等测量工具,对冷水机组进行了现场COP的测定,并提出测试过程的一些注意事项。研究发现,宁波地区多数冷水机组的COP_d较低,需要进行节能改造以提升能效。还提出了加强日常维护、科学管理、以旧换新策略以及政府支持等建议,以推动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助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2025年04期 v.17;No.95 16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 高校变冷媒流量多联机系统节能研究——以复旦大学为例

    鲁凌俊;

    以复旦大学新建项目为例,针对高校建筑中变冷媒流量多联机系统(VRV空调系统)的能耗问题展开分析,旨在探索其节能优化路径并为高校建筑空调系统的高效运行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两代食堂的空调系统设计参数、冷热负荷指标及运行数据的对比分析,结合气象参数、建筑围护结构特性、室内热源分布等多维度影响因素,系统评估了VRV空调系统在高校建筑中的适用性与节能潜力。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建筑围护结构性能的提升及设备技术的进步,第二代食堂的冷热负荷指标较第一代食堂显著降低,单位面积能耗减少约30%;智能集中控制方式(包括基于MODBUS协议的多线制控制和物联网云控制)可有效提升系统运行效率;行为节能措施(如定时控制、温度优化)可降低能耗。研究结论表明,VRV空调系统在高校建筑中具有显著的节能优势,通过优化设计参数、采用智能控制策略及加强日常维护,可显著提升系统能效并降低运行成本。此外,更新室内机及室外机的改造方案为高校空调系统的节能改造提供了高效、经济的实施路径,对其他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025年04期 v.17;No.95 16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8K]
  •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供热系统二次网动态调节策略——以天津市某小区为例

    付鹏;郑立红;

    供热管网错综复杂,以能耗最低作为约束条件的单目标函数或者宏观的管网调节方式都忽略了不同用户之间的流量分配是否合理和是否最优,也忽略了各用户的供需是否平衡以及室内舒适度是否满足要求的问题。综合评估能源消耗、供热量及需求量差值以及水力平衡3个因素,提出二级调节多目标函数,通过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求解寻求目标函数最小值-最优解,计算该时刻的回水温度和供水流量参数,进而指导管网的运行,最终保证多目标函数最优解。通过天津市某小区项目实践后,发现训练后多目标优化模型可降低水泵能耗10%、供需差平均误差仅为1.67%、降低管路间压降标准差50%。

    2025年04期 v.17;No.95 171-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7K]
  • BIM技术在某酒店暖通空调工程中的应用

    胡迪;张伟;

    在酒店项目中,暖通空调专业的设计与施工非常复杂且至关重要,而要想在建筑运行期间发挥出暖通空调系统的最大作用,需要严格把控设计与施工质量。介绍了某酒店项目中暖通空调的基本系统情况以及其特点与难点,重点阐述了BIM技术在其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实践应用,帮助项目顺利实施并提高了工程质量,并针对其应用过程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剖析了BIM技术应用的成效,为后续类似项目的实施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17;No.95 17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8K]
  • BIM技术在新型围护桩和变刚度支撑体系设计中的应用

    王许诺;王达峰;李屹然;

    随着大型复杂基坑工程的不断涌现,岩土工程对设计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BIM技术的系统化、可视化、信息化等优点可以提高设计的准确性,能满足岩土工程设计的需求。基于南京地区某深大软土基坑项目,采用一种新型的围护桩和变刚度支撑体系,通过BIM软件对其进行三维建模,形成基坑工程BIM模型,对不合理的设计进行预先调整,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施工变更和施工问题,提高了岩土工程设计和施工效率,实现了岩土工程动态设计,对BIM技术在岩土工程新工艺设计中的应用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2025年04期 v.17;No.95 183-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0K]

  • 《绿色建筑》征稿启事

    <正>1征稿栏目行业聚焦(含规划)、标准解读、绿色建筑(含设计、生态等方向)、智慧建筑、绿色性能(含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绿色建材、绿色施工、绿色运维、绿色智造2投稿方式2.1本刊投稿网址:http://hxjc.cbpt.cnki.net/。这是本刊唯一的投稿平台,编辑部工作邮箱不接受投稿,稿件请勿投给个人。如投稿成功,注册邮箱即可收到已成功投稿的邮件。2.2本刊优先发表由国家级、省部级或重点科研项目资助或产生的论文(请在投稿时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2.3作者投稿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不得有学术不端行为,一旦发现即刻拒稿,后果自负。

    2025年04期 v.17;No.95 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