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小立;
在可持续发展要求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而通过耐久性检测与评估及时发现耐久性损伤和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涉及的主要损伤类别、损伤机理以及耐久性检测评估工程实践等几方面,探讨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检测和评估实践情况。以期可供今后相关案例参考。
2020年03期 v.12;No.64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 张逢伯;
历史建筑历经多年使用,受自然或人为因素影响,容易出现耐久性问题。这些耐久性问题不仅影响房屋的使用性能,也可能会影响房屋的整体安全。基于上海地区常见的历史建筑结构形式,介绍了不同结构房屋的主要耐久性问题,包括混凝土碳化、黏土砖风化、木材腐朽或蚁蛀、钢筋或钢材锈蚀等。针对不同的耐久性问题,介绍了几种常见的现场检测方法,为后续历史建筑耐久性检测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2020年03期 v.12;No.64 14-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 徐昆;郭珑珑;程志军;
为了提高绿色建筑的实际性能、提升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知与感知,GB/T 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以"四节一环保"为基本约束,重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表明,新标准包含上版标准近75%的分值内容,同时有约35%的分值内容为新增,其中"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章节新增内容分值较大。此外,由于新标准更加注重绿色建筑的性能实效,提高了绿色建筑技术要求,导致过往的绿色建筑在新标准下将会面临不同程度的降分或降级。
2020年03期 v.12;No.64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7K] - 董睿成;陈英杰;朱磊;魏敬徽;王俊平;
针对新疆绿色建筑存在的总体数量少、发展速度迟缓、建筑绿色程度较低的问题,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影响绿色建筑在新疆发展的各个因素和当地绿色建筑发展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究新疆的自然环境因素、经济状况因素和政策因素对当地绿色建筑发展的影响原理。根据三因素不同的作用机理分析,为绿色建筑在新疆的蓬勃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希冀可为新疆绿色建筑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一定参考。
2020年03期 v.12;No.64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 李晓蓉;李佃亮;刘钰;马鹏真;刘登龙;
在绿色建筑广泛推行的大背景下,某公司积极引入绿色建筑设计和建造理念,努力将绿色技术融入项目设计建造的全过程。以某项目为例,介绍了以绿色建筑(国标绿色建筑+ LEED)为目标的技术特点。同时介绍了在本项目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一套绿色建筑管控体系及绿色建筑技术体系清单,并针对清单给出适用性评价。可供后续项目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0年03期 v.12;No.64 28-3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1K] - 陈洁蕾;吕杰;
绿色建筑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评价标准的不断完善,更需要制度的保障和激励。我国现行立法中缺乏完整的绿色建筑法律规范,绿色建筑保障和促进机制仅主要体现了政策的主导性。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更加重视绿色建筑的法律规制、保障和激励机制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绿色建筑稳定、广泛、持续发展。
2020年03期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0K] - 谷志旺;王伟茂;孙沈鹏;何娇;
在城市有机更新和"留改拆"思路下,里弄建筑更新改造不断拓展思路,提高要求。基于试点项目春阳里更新改造工程,在确保结构安全、完善基本功能、传承历史风貌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提升宜居环境、绿色改造施工等方面探索实践,实现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中建筑门窗、屋面保温防水、自然通风、天然采光、高性能结构构件,以及废弃物处置、降尘降噪等绿色施工多项关键技术的应用。可为该类建筑的绿色更新改造提供经验参考。
2020年03期 v.12;No.64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5K] - 陈洪;李志磊;胡莹坚;应佳;
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基于层次分析法探讨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编制技术路径,立足现有的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发展基础,合理考虑和设置宁波市绿色建筑总体发展目标、定位、战略以及技术路线。明确各行政目标管理分区和政策单元的对应指标要求,将规划要求与空间落实紧密结合。同时,确保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各项工作有据可依,并形成了以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为引领的"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的转型方向。以此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希冀可为浙江省乃至其他地区开展绿色建筑专项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2020年03期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8K]
- 岳淼;
在世界资源日益匮乏的当今社会,建筑设计师应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以降低建筑业的能耗。适宜的建筑外遮阳设计可以有效降低建筑夏季空调能耗。利用软件模拟计算分析,定量分析了浙江省居住建筑外窗遮阳设计。提出了遮阳构件尺寸和建筑设计一体化的建议,希望能够对建筑节能项目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2020年03期 56-59+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 谈孜超;方舟;姜颖霞;
通过对四川省某大型体育场馆的速度场、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对室内气流组织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采用座椅送风(下送风)及场边侧送风,后侧回风,顶部排风方式的空调送风,场馆内气流分布整体均匀,满足人体舒适度要求。当送风速度 0.50 m/s时,比赛活动区气流速度在0.15~0.50 m/s 之间,不满足进行小球比赛(羽毛球、乒乓球等)的要求。研究结果可为大型体育馆的室内环境气流组织设计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020年03期 v.12;No.64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 郁晓婷;
高等院校用能体量大,整体运行情况复杂,能耗监测系统建设普遍存在投入大收益小的情况。以某高校项目为例,对高等院校建筑群的用能重点、特点和监测难点的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针对高校实际特性对校园能耗监测的区域提出定性的分类方法,并对于不同类别区域给出了对应设计方案和数据传输的优化建议。通过实际案例应用后的量化数据对比,直观呈现了优化后的成效分析。可为即将开展能耗监测系统建设的高校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2020年03期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6K] - 汪磊磊;
室内照明照度的检测需要排除天然光的影响,对检测时间和条件提出了较多的约束。通过实测,分析了天然光照度与照明照度的叠加关系,提出了存在天然光影响下的照明照度检测方法。希冀可为室内照明照度检测提供参考。
2020年03期 v.12;No.64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 王慧丽;
基于斯维尔节能设计软件,以夏热冬冷地区的典型城市——上海为例,对某高层住宅建筑的围护结构(包括外墙、屋面、外窗等)保温节能设计方案进行探讨。提出了适合于夏热冬冷地区高层住宅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的最佳组合方案。以期可供后续研究和实际设计时参考。
2020年03期 v.12;No.64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 孙昀灿;韩继红;季亮;张颖;
建筑室内人员满意度受多种因素影响。首先对国内外热舒适标准发展进行论述;接着通过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现有研究中使用的几种满意度评价标尺及影响满意度的因子;最后对研究中采用的研究方法及评价模型进行梳理。希冀研究内容可为后续建筑室内人员满意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020年03期 70-7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3K] - 彭重建;
创作文体类建筑时常有困惑,如何才能把一个形而上学理念转换为设计成果,最终成功落地。通过记录、复盘一座圆形幼儿园的设计思考逻辑,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对建筑设计方法的讨论。希冀可为文体类的建筑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2020年03期 v.12;No.64 74-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7K] - 郑兵;
结合工程实例,按被动式低能耗绿色可持续发展建筑"被动优先,主动优化" 的概念主张,介绍以建筑性能为依据的被动优先低能耗建筑节能设计的方法、流程及模拟软件等内容。提出优先以建筑本体优化设计节能,从建筑源头出发通过减少空调冷热负荷来减少建筑能耗,在节能的同时兼顾舒适性、经济性,创造和改善舒适的建筑环境。希望能为以后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2020年03期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 邓雪;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各地有不少文化风貌保护建筑。如何在保护历史传承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设计使建筑符合现代建筑规范及使用需求,是目前国内古建修复与保护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通过阐述昭山古寺的修扩建项目情况,希冀为该类文保建筑的使用提供参考范例。
2020年03期 v.12;No.64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 任鑫;
轨道交通的建设通常处于市中心,为了保证施工期间的安全和使用期间的正常运营,必须对所涉及区段的溶洞进行填充处理。但岩溶特异性较高,处理难度较大。基于浙江省宁波市城市轨道交通 1 号线一期工程鉴湖镇站—芳泉站区间工程实践,对岩溶地质类型、处理原则、要求及方法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最终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依据和指导,以期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2020年03期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7K] - 王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景观水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在提高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景观水体建成后,在自身特点和外在污染等多种因素影响下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综合概括了景观水体的污染原因、常用治理方法,分析了治理技术和构建方法在封闭式景观水体中的应用,以期为景观水体的治理提供参考。
2020年03期 96-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6K] - 马晓雯;杜清婷;黄启林;
目前我国对于建筑废弃物的处理方式仍处于粗放的填埋及堆放阶段,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市场存在着鱼龙混杂的现象。提出采用第三方产品认证制度的方式,对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产品实施认证与标识评价,用以规范行业的发展。通过标识认证,赋予再生产品合规身份,有助于提高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时也为再生产品的应用、监管和资金付出提供依据。采用认证的方式,有利于加强对综合利用产品质量的管理,同时也可以逐步在行业内建立综合利用产品认证体系。
2020年03期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