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玲琳;高佳琪;
<正>汤朔宁,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TJAD)党委书记、副总裁,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代表作品有北京大学体育馆(2008奥运会乒乓球比赛馆)、南通体育会展中心、西安丝路国际会议会展中心等项目。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汤朔宁尤其强调感性认知和理性操作。他认为建筑设计之路总是在感性和理性之间行走,
2020年04期 v.12;No.65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0K] - 谢南希;
<正>近20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人口流动增加、国际贸易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从非典到新冠疫情,让大家开始反思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健康生活与建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健康建筑不仅能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还能促进居住者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健康建筑在国外的定义如何?欧洲以及北美地区普遍将
2020年04期 v.12;No.65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2K] - 季亮;
<正>在绿色建筑的五大性能当中,健康舒适可能是最体现绿色建筑所带来的"发展红利"的一个性能,也是将来的建筑使用者最关心、最有体验的性能。正因为消费者的关注,某种程度上,健康舒适度和绿色建筑的售价或租金溢价挂钩。在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2019版国标中所诠释的健康舒适性能以措施化条文和性能化条文组成,并相对2014版而言强调了性能目标,在上海地方标准的修编当中,更融入了不少的地方特色和地方经验的总结,如适应上海的季候特征、操作方法更加标准化和可执行化。对于执行而言,用更加精确的模拟或计算去指导设计,用更好的设计去达到标准,是未来的方向。
2020年04期 v.12;No.65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5K]
- 李晓东;王亚晨;
声环影响预测分析是绿色建筑评价中的重要内容。重点介绍了室内外噪声的预测方法及选用的主要模型及软件。所介绍的计算模型可供绿建评价工作者参考。
2020年04期 v.12;No.65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5K] - 乔正珺;
以某典型办公建筑为例,采用参数化建模和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中庭平面布局和朝向对不同气候区建筑全年冷热负荷、全年冷热能耗和全年动态采光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节能设计考虑,对于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中庭设计建议优先考虑南向、东向和西向;对于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中庭设计建议优先考虑北向、东向和南向。基于采光设计,中庭设计建议优先考虑南向、东西和西向中庭设计。
2020年04期 v.12;No.65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7K] - 王会一;金晶;田真;
随着国际和国内对建筑天然采光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实践,基于DAYSIM软件的全年天然采光动态计算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动态采光计算的评价指标也逐渐被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所采用。绿建斯维尔 DALI 采光软件采用 DAYSIM 计算内核进行动态采光各项指标计算,并在动态采光各项指标的计算方法、计算结果的统计方式和并行计算加速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尝试。相关的研究和成果对提高国内建筑采光设计质量和推广动态采光指标应用具有显著的实用意义。
2020年04期 21-2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 雷晓青;
GBT 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室内空气质量预评估的方法参考了 JGJ/T 461—2019 《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控制设计标准》。针对 JGJ/T 461—2019 标准中的颗粒物及化学污染物预评估计算方法进行了工程验证,对比了PM_(2.5)、甲醛、TVOC的预评估计算值及工程实测值的偏差。结果表明,该标准提出的预评估计算方法可行、有效,可在工程中广泛应用。
2020年04期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6K] - 高月霞;
对比分析了我国GB/T 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3个版本的主要变化。对 GB/T 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涉及的因验证绿色建筑技术性能而需要建筑工程采取的检验检测内容进行了总结。以上海某学校新建综合楼项目为实例,进行了检验检测最大增量成本分析,得出该项目单位建筑面积最大增量检测费用为 26 元。
2020年04期 v.12;No.65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 张改景;王利珍;杨建荣;
绿色办公建筑运营能耗的影响因素众多,使用者的用能习惯亦是一个重要因素。通过使用者问卷调研和室内环境测试的方法,开展了使用者用能行为特征研究。对上海地区 6 栋绿色办公建筑的室内环境进行照度测试,采用 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获得上海地区使用者两种典型加班模式。该特征有助于用能管理政策的制定和绿色办公建筑的能耗预测。
2020年04期 32-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1K] - 刘宇;祝捷;闫静静;程嗣闲;沈晶晶;
比较了静态采光评价与动态采光评价的不同,分析采光评价标准的发展并指出动态采光评价的必要性。以天津地区气象数据为基础,选用典型户型进行模拟分析,从户型空间、规划布局、建筑材料等方面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出动态采光评价下住宅自然采光的设计思路。
2020年04期 v.12;No.65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K] - 谈孜超;
以上海市浦东新区某办公项目为例,通过实测该办公建筑运行期间的室内环境参数(室内温度及相关污染物浓度)、统计建筑实际运行用能数据以及非传统水源用量,分析了该办公建筑实际运行效果。以"被动优先,主动优化"为原则,合理应用多项绿色建筑各项技术,可有效降低建筑运行能耗。分析结果可为同类绿色建筑项目的运行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
2020年04期 v.12;No.65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6K]
- 陈宇华;
通过文献调研,对比中国、日本和英美的设计规范及项目实际设计案例,以论证优化外围护热工性能对办公楼幕墙设计的重要性。优化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是一种既可以确保办公外围区域更好的热舒适性,又可以减少年能耗的有效解决策略。希冀可为建筑的绿色节能提供一定动力
2020年04期 v.12;No.65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3K] - 苏骏;
某文化创意园多功能演播厅的下部采用钢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上部大跨度屋盖采用双向钢桁架结构,结构受力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采用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并考虑钢屋盖的施工加载过程,研究了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分析结果显示,层间位移角满足规范限值要求,构件损伤满足结构性能设计目标;采用钢屋盖支座处水平约束后施加,能有效消除屋盖自重引起的水平推力,降低对下部结构抗震性能的不利影响。
2020年04期 47-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2K] - 张峙;应小宇;汪继起;潘跃进;邢然;潘孟濠;
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具有节地和场地空间多样特点的校园综合体建筑日渐成为新建校园的主流趋势。选取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某中学规划方案为案例,以当前校园综合体建筑的几种典型布局形式的周边风环境状况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校园中主要的活动区域设置 6 个测点。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对比几种布局形式人行高度(1.5 m)处的风速比,得出风环境的优劣情况与建筑布局的关系,为校园综合体建筑布局形态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评价依据。
2020年04期 v.12;No.65 51-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0K] - 王士军;刘珊;刘颂;
对比电加热热水供应方式、空气源热泵热水供应方式、空气源热泵辅助太阳能热水系统相结合的 3 种热水供应系统。通过比较3 种形式的供热水系统日均能耗情况,找出热水供应的经济运行模式。运用热水系统实际数据佐证最佳热水供应方式为空气源热泵辅助太阳能热水系统,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的目标。以期为日后其他建筑的节能减排提供一定参考。
2020年04期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 刘朱佳;吴鸿;
在线监测系统结合实际监测数据,通过标准样品的核验和实验室国标方法进行比对监测验证,对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监测过程中的存在的各种常见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和探讨。研究包括监测设备、检测方法原理、判定规范标准、设备运行维护、样品采集及保存等因素对在线监测系统的比对考核结果的影响。就今后废水在线监测系统的运行与管理提出相应的建议,提高比对监测通过率,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2020年04期 v.12;No.65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 王涛;杨坤;张玉燕;郑竺凌;黄璜;李冀伟;
采用试验形式,对某银行数据中心地板送风方式的机柜进风面温度分布状况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由于设置盲板及冷热通道隔断导致该数据中心存在机柜进风面温度分布不均现象,抑制了空调运行效率提升,同时利用 CFD 数值模拟有效验证了试验结果的可靠性。最后,针对该数据中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措施,即机柜上下空置区域增设盲板及斜向上送风形式。
2020年04期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7K] - 汪雨清;张文宇;王慧丽;
以典型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在夏季和冬季典型运行工况作为研究对象,对两类建筑的地源热泵系统的夏季和冬季运行工况进行了短期的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夏季和冬季典型运行工况下,机组负荷率均达到了 70% 以上,运行平稳;机组制冷性能均可达 4.4 以上,制热运行能效可达 5.1 以上,整个热泵系统能效在夏季和冬季则分别可达 3.2 和 2.8 以上,运行效果良好。此外,建筑应用地源热泵系统后,每年均可节省一定的运行费用,在满足建筑所需同时进一步降低建筑整体能耗,具有显著的节能和经济效益。
2020年04期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 方一星;
随着新冠病毒呈现出全球蔓延的态势,如何提高办公环境的空气品质将是办公建筑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混合通风"在国外逐渐得到应用和推广,其在降低办公建筑的能耗、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方面起到了弥补机械空调系统不足的作用。通过介绍近几年自然通风、混合通风在国外办公建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动态及进展进一步阐述混合通风的优势。希冀可为办公建筑的建设及改善提供一定助力。
2020年04期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5K] - 黄玲玲;
苏州太湖园博园作为江苏省的海绵示范公园,在营造园林景观的同时,将海绵技术运用到绿地景观的营造中,在满足造园功能需求的同时展示了海绵城市理念与建设成效,成为"海绵型郊野公园"。在总结项目运行取得的成绩和存在不足的基础上,解析苏州太湖园博园海绵城市技术运用实践。以期为海绵城市的建设与管理、为促进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2020年04期 v.12;No.65 73-7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 董恒瑞;刘军;秦砚瑶;尹亚柳;
绿色建材是实现建筑绿色化的基础支撑,但设计人员对绿色建材的了解尚处于概念阶段,未形成体系化认知。基于当前绿色建材加速推进的背景下,结合绿色建材咨询评价工作经验,系统分析了重庆市绿色建材的发展现状。并以设计咨询为端口,解析了绿色建材推广应用中遇到的常见问题,以期促进绿色建材的评价认证和推广应用。
2020年04期 v.12;No.65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 张君瑛;
以上海市某幼儿园为实施对象,探索和建构能充分利用和发挥崇明生态资源及生态特色相适应的绿色建筑及相应的课程体系。以绿色建筑、室内外活动空间为载体,将绿色建筑指标体系实现与学生行为活动结合在一起。通过学生呼吸空气、饮用水、踩踏场地、接触材料 4 个体验式生活场景,将绿色、生态与儿童发展教育相融合。
2020年04期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
- 蒋小易;
结合工程实例,根据既有建筑改造的特点,提出空调通风系统的改造应依据系统具体运行情况进行。按照现行的各种规范标准,合理对空调系统的冷热源系统、输配系统及空气处理等系统进行适宜性改造。研究认为,空调通风系统的改造需通过详尽的现状调研和全面的方案评审,兼顾经济性,特别应从施工过程的安全可靠与时效性等方面综合考虑。
2020年04期 v.12;No.65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3K] - 刘鑫;
随着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对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力度增加,很多工业企业都安装了VOCs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挥发性有机物)末端净化设备。根据对上海市某区典型企业调查,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排放特征,其适用的末端净化技术也应根据排放特征进行有针对性设计。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企业也应按照要求做好巡检维护,建立运行台账,确保末端净化设备高效稳定运行。
2020年04期 v.12;No.65 87-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 张惠敏;陈凤娜;郑磊;
办公建筑装修室内空气质量污染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阐述了办公类建筑装修工程空气质量污染主要问题,以深圳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和检测实验楼项目装修为例,分析了办公装修产生的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项目完工后空气质量检测结果表明,项目有效控制了装修工程存在的室内污染风险,实现了优良的空气质量目标。对办公建筑装修工程的空气质量污染控制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2020年04期 v.12;No.65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9K] - 吴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变,我国大气污染呈现区域性、复合型污染特征,二次气溶胶和光化学污染问题逐步加剧。在一定地区内,污染物的排放量以及大气的稳定度状态是影响大气污染的关键因素。以上海市外高桥环境空气监测站点的在线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主要气态污染物的变化,总结出港口大气污染的特征,为港口污染排放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2020年04期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0K]
- 张松;
大型公共建筑的装饰吊顶一般位于共享空间上方,离地高度大,传统施工多搭设满堂脚手架散拼施工。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卫星厅的 S 1 和 S 2 两个三角形大吊顶施工中,创新地采用逆作法施工技术,吊顶在地面拼装成单元,利用计算机控制整体提升到位,施工人员在吊顶上方,利用主体钢结构桁架搭设操作平台,逆向操作。免去了满堂脚手架,施工便捷、安全,三维曲面的吊顶的安装精度高,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
2020年04期 v.12;No.65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 胡豪;邓跃全;杨威;贾彬;张辉;
针对地下工程氡防护的问题,提出一种地下涂层防氡工程施工技术设计和试验的方法。设计了"检测-诊断-治理"一体化模式、防氡涂料和防氡集成板材料体系及其指标要求和施工方法。制定了氡屏蔽率的测试方法,并进行了工程应用试验。对国防、人防等地下工程氡防护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希望为保障广大地下工程工作者的身体健康做出贡献。
2020年04期 v.12;No.65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 韩泽亮;
随着上海地区深基坑工程数量越来越多,开挖深度也越来越大,⑨层承压水给基坑安全开挖带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但目前上海地区⑨层承压水降水方面的经验还相对欠缺。以硬 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项目 1 号井为依托,结合了前期水勘、降水实验及开挖过程中的运行数据,通过数据分析、理论与实际对比,总结出一套相对完整且具有一定参考意义的上海地区⑨层承压水降水规律。以供后续上海地区涉及⑨层承压水降水的超深基坑施工参考借鉴。
2020年04期 v.12;No.65 99-10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 曾华蔚;
结合由堆载引起盾构隧道变形的实际工程案例,详细介绍了具有针对性的隧道结构变形整治方案,并基于监测数据,分析了微扰动注浆技术整治机理,同时也证明了该整治方案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大面积堆载作为问题的根源,需要第一时间得到解决,微扰动注浆可有效整治软土地区盾构隧道的横向收敛变形。希冀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2020年04期 v.12;No.65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 贾文强;
上海轨道交通 14 号线豫园站西侧端头井利用车站南侧既有隧道的 55 m 深地下连续墙作为围护结构,车站其余新地墙 65 m 深,墙趾位于⑦层与⑨层交界面,基坑开挖 36 m 深,开挖过程需抽降坑底承压水。为减小坑内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紧贴 55 m 地墙内侧设置一道 65 m 深 RJP 工法止水帷幕,弥补 55 m 地墙的插入深度不足。结果证明,进入粉砂层的超 RJP 止水帷幕加固体强度可以满足要求,且止水效果良好,与 65 m 深地墙基本等效。
2020年04期 v.12;No.65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 李华良;
目前,对于既有建筑的增大截面结构的新旧混凝土结合面质量的非破损检测手段较少,传统检测手段无法满足实际检测需要。结合南京长江大桥双曲拱桥拱肋增大截面加固工程,采用相控阵超声成像检测技术对其进行非破损检测,共检测出 12 处不密实区域。检测数据表明,相控阵超声成像检测技术在既有建筑加固改造工程中的新旧混凝土结合面实体结构检测中,能够取得较好的检测效果,是今后既有建筑加固改造实体结构检测的发展方向,可为客观评价新旧混凝土结合质量提供可靠的判据。
2020年04期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 张美丽;
EPC 管理模式在景观改造项目中因场地条件复杂、不确定因素多、成本不可控等方面给进度安排、施工管理和成本控制带来了不少难题。以上海市虹口区东长治路绿化特色街区改造提升为例,阐述了总承包单位在确保工期、质量的前提下对施工阶段各个细节采取的相应管理措施。实现了企业效益更大化、施工质量更优和景观效果更佳的目标。
2020年04期 v.12;No.65 11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1K] - 张永群;
针对砌体墙平面外承载力研究中未考虑墙体顶部楼板约束和墙体两侧相交横墙约束的问题,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砌体墙数值模型,并对其平面外承载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轴压比为 0~0.8、墙厚为 120~370 mm、墙宽为 2.7~5.1 m、砂浆强度为 1.0~2.5 MPa,楼板形式为混凝土楼板、无楼板。结果表明,楼板形式、墙厚和轴压比对砌体墙平面外承载力影响显著,砂浆抗压强度对砌体墙平面外承载力影响较小。
2020年04期 v.12;No.65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 林岚荣;
X 射线检测作为常规无损探伤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建筑钢结构焊缝质量检验。常规焊缝检测用定向 X 射线机在工程上使用一段时间后机器射线源就会出现衰减,因此需要定期制作 X 射线机的曝光曲线,确保缺陷的检出率。研究讨论了如何有效准确制作建筑钢结构焊缝检测用定向 X 射线机(X 2515 型)的曝光曲线,以确保 X 射线机对焊缝进行检测时所用曝光参数的准确有效。
2020年04期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