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绿色建筑理论与实践专题组稿人——丁建华丁建华,东北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河学者特聘教授、建筑设计方向学科带头人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可持续建筑设计、技术及其理论,城市无障碍理论、设计及其方法,城市更新理论、方法与精细化设计,绿色乡村规划与农房设计。担任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专家、中国建筑学会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学生工作委员会(现学生分会)首任秘书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科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绿色建筑理论与实践学组副秘书长,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村镇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全联房地产商会城市更新与既有建筑改造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法学会建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碳中和与新能源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无障碍促进会理事等。
2024年03期 v.16;No.88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1K] - 丁建华;
本文为《绿色建筑》杂志2024年5月刊“绿色建筑理论与实践”专题总述,旨在以当下语境,以自我审视的方式,阐释对内涵、属性、地域、技术、数字、标准和教育等绿色建筑相关知识和内容的再理解和再思考。借总述之机,向本期专题文章的撰写学者和杂志社的编辑同仁们表示敬意和感谢。
2024年03期 v.16;No.88 2-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 夏麟;
数字技术作为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关键因素,正在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旨在探讨数字技术如何更健康有效地促进绿色建筑的新发展,以及数字技术面临的新趋势和新课题。为了深入理解数字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首先对数值仿真技术、BIM技术、智能化技术等传统数字技术的内涵、应用特征和应用场景进行了详细的归纳和总结。此外,还结合当前数字技术发展新趋势,介绍了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建筑操作系统等先进数字技术的内涵、应用特征和应用场景,并以相关项目为例,进一步探讨了这些技术的应用实例和优势。同时,指出当前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为了应对数字技术带来的新趋势和挑战,行业需要在人才培养、数据管理、市场体系建设和软件升级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通过这些努力,数字技术将为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2024年03期 v.16;No.88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 王海松;周伊利;杨智荣;莫弘之;姜海潮;
天窗作为建筑屋顶的开口,在建筑造型、空间拓展、环境调控和文化指向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江南地区建筑天窗独具特色,主要类型为传统民居的“亮瓦”、近现代建筑的老虎窗和工业建筑遗存的矩形天窗,体现低碳化使用、适度调控的被动式绿色理念。天窗促进建筑空间自然采光、自然通风以及空间拓展,这三者构成天窗绿意内核。立足天窗绿意,阐述其现代转化的适应性机理,并结合实践案例,探索天窗在既有建筑更新中的现代转化路径。
2024年03期 v.16;No.88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4K] - 刘智伟;
基于建筑本源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是以建筑本源理论创作为基础,以绿色建筑的显性要素与隐性要素协同为出发点,以建筑师的建筑创作为视角,强化通过显性要素的绿色技术创作、地域性建构、设计节能等内容,最大限度地建构与挖掘绿色建筑本源创作基础,并基于此形成适宜的隐性要素关联匹配的绿色建筑创作新方法。讨论了一种基于建筑本源的绿色建筑通风形式设计研究,提出绿色建筑是具备生态意义的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的集合,剖面、平面和层间3类的通风原型是一种显性要素基础性生态装置,而合院建筑的通风则是一种复杂形体下的上述通风原型的集合呈现。以上海市某合院建筑为例,在项目实践中对其通风形式设计进行探讨,具备了实际的示范意义,为相关项目的设计提供参考。
2024年03期 v.16;No.88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3K] - 丁建华;李颜;郭乾;吴颖怡;
以夏热冬冷地区农宅的绿色营建为研究对象,结合江苏省常熟市吴家农宅的绿色建造实践,提出地域性农宅“三维一策”的理论方法,即地域性“环境—资源—能源”的配置维度、地域性“农村经济—生活模式”的吻合维度、去城市住宅特征的地域性农村农宅的本体维度和地域性气候条件下农宅绿色技术体系的适宜选取。通过对吴家农宅进行“三维一策”理论方法应用的解构和诠释,为我国乡村农宅绿色营建提供具体理论方法和创作案例参考。
2024年03期 v.16;No.88 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1K] - 孙菁芬;
详细介绍了在整体思维指导下,龙湖顺达超低能耗主题馆如何实现景观建筑一体化的可持续设计。建筑体型结合景观的同时考虑内部复合功能的多样性,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和景观覆土等自然资源;以剖面空间形态实现最优效果的热回收新风设计;同时借助各类建筑构造的断冷桥高气密性设计,以及随时间和季节智能可变的南立面遮阳系统,整体打造室内外体验丰富且满足被动房标准的超低能耗主题馆,为相关项目提供参考。
2024年03期 v.16;No.88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8K] - 梁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保障性住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愈发重要,尤其是在绿色生态视域下,保障性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需要更多考量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问题,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哈尔滨市保利广信江城为例,以绿色生态视角为基础,结合前沿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理念,分别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3个层面探讨了如何将节能环保的技术措施融入保障性住区的设计之中,展示了绿色生态视域下的保障性住区设计的创新与发展,以期为类似相关项目提供有益参考。
2024年03期 v.16;No.88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1K] - 袁小宜;牛润卓;周云飞;
顺势设计是一种设计态度,通过生态诊断,顺山势、顺气脉、顺水流,将被动式绿色设计贯穿建筑设计的始终。以深圳市弘法寺二期项目为例,借鉴广东省传统建筑的冷巷、敞厅等空间组织形式,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条件,尽可能地减少能耗。通过 “上古下新”建筑组合及“建构一体”建筑设计,实现新传统佛教建筑绿色设计的初探过程。
2024年03期 v.16;No.88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6K]
- 林萍英;
建筑领域的节能减碳工作对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而发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举措。相比新建建筑,规模庞大的既有建筑改造具备更大的节能潜力,控制既有建筑的运行能耗将成为节能工作的重点。以苏州市某既有办公建筑的近零能耗改造项目为案例,介绍了该项目的改造目标和技术路径,分类分析了该项目实现近零能耗目标所采用的被动式、主动式和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策略,为夏热冬冷地区近零能耗工程推广和技术应用实践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2024年03期 v.16;No.88 53-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 姜昕;
“双碳”背景下,各地区出台了适合当地的节能低碳政策。主要调研分析了不同气候区的节能低碳政策以及节能措施、指标,明确了各气候区节能指标较GB 50189—201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基准指标的区别,并选取不同气候区的公共建筑进行节能策略分析,明确了绿色节能技术措施的通用性、差异性以及减碳率,为不同地域公共建筑的绿色节能低碳设计提供参考。
2024年03期 v.16;No.88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K] - 刘妍炯;
随着我国“企业入园”的发展趋势持续向好,产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对现行绿色低碳园区评价标准进行汇总和剖析,在“双碳”目标和低碳园区设计趋势下,对低碳园区设计路径进行探索,帮助新建园区项目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优化碳资产管理模式的相关需求,并提出具体的绿色低碳园区实施路径、具体举措以及行动方案,为绿色低碳园区和节能减排目标的达成提供保障。
2024年03期 v.16;No.88 64-6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 肖鹏;
山东省第一批符合GB/T 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二星级绿色建筑已竣工交付并投入使用1 a,以山东省首栋二星级绿色公共建筑青岛自贸会客厅为例,采用能耗模拟软件理论计算能耗与实际运行能耗数据对比的方法,验证了该项目实际比GB 50189-201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参照建筑节能26.6%,符合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该项目实际运行能耗数据可供业内节能从业者参考与借鉴。
2024年03期 v.16;No.88 67-7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 林晨;徐宁;金骁;
运输机场尤其是规模较大的枢纽机场是社会碳排放大户,在国际航空业开始探索迈向“2050”净零碳目标、我国提出“双碳”战略并制定“1+N”政策体系的背景下,国内外先进枢纽机场通过可持续报告、气候行动计划、绿色规划以及ESG报告等各种可持续信息披露的方式,在绿色、低碳、可持续以及气候响应方面采取措施。从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近几年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实践情况出发,通过对当前国内外先进机场可持续披露案例的调研和对标分析,研究形成适宜当前国内枢纽机场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若干重点工作建议,推动枢纽机场减少碳排放,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相关机场项目的低碳转型提供参考。
2024年03期 v.16;No.88 74-7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3K] - 张浚洲;
建筑外窗遮阳可以有效减少太阳辐射,降低夏季空调运行能耗和建筑碳排放。GB 55015—2021《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的发布,对不同气候区的建筑类型和朝向的建筑遮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遮阳形式选型将有所改变。通过标准调研、产品调研和案例调研,聚焦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梳理了建筑节能相关的各类标准对建筑遮阳的最新要求和遮阳系数计算公式,为建筑外窗遮阳设计和选型提供参考,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2024年03期 v.16;No.88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 冯新越;王军;
《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21》数据显示,2019年建筑领域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的38%,其中,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占比超过一半,是建筑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为了实现建筑减碳目标,除采用建筑节能技术外,发展产能建筑是另一个重要途径。参照德国产能建筑的定义,对如何实现产能建筑提出适用于我国的产能建筑新含义,并以某办公建筑为例,对建筑运行所需能耗进行计算,再根据不同气候区的自然资源及气候条件等,确定不同气候区办公建筑实现产能建筑的方法策略,从而为促进产能建筑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2024年03期 v.16;No.88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 陈翥;
特殊教育在国家事业发展中的战略部署位置愈加突显,从关心特殊教育到支持特殊教育、办好特殊教育,再到提出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无一不体现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作为特殊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年代久远的特殊教育学校其落后的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当今特殊学生的使用需求。以上海市浦东新区某学校整新工程项目为例,结合现代化景观、体验式校园、数字化技术、多元感知、绿色建筑等多元融合的理念,从多个维度探究其整新的关注重点及设计手法,为打造无障碍、安全、适用、美观的特色校园空间提供参考。
2024年03期 v.16;No.88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 杨嵌;何鑫;唐庆;何焱;
我国绿色办公建筑发展迅速,其评价体系也应不断更新。现有评价体系中的普适性问题和忽视地域差异问题,导致评价实践趋同化,地区针对性不足。为解决办公建筑绿色评价中忽视本地资源环境限制、设计阶段评价高而运行阶段评价低的问题,引入修正权重建立地域特征影响模型,系统地分析各省地域条件对绿色办公建筑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域因素显著影响评价得分,并且在绿色资源丰富地区及城市环境高压力地区评价要点的得分更高。
2024年03期 v.16;No.88 9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 李晓;
南极的声环境因高海拔和空气稀薄独具特点,存在狂风呼啸和极度安静两种极端的声环境情况,而极端声环境会使人疲劳并产生精神压力。从科考队员的健康角度出发,为了营造高效的工作环境,对南极科考设施的建筑特点进行分析,提出科考设施的声学性能指标,同时给出相应的声学建设要点,以设计端为抓手,降低室内外噪声的影响,提升科考设施的声学舒适度,为科考队员提供舒适的声环境,保证科考队员的工作环境及身心健康。
2024年03期 v.16;No.88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 钟凌宇;陈朋;王霄翔;彭柱;王乐威;陈子涵;邓利斌;刘筱钰;王曾光;周志坚;
“双碳”目标提出后,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面临的考验尤为严峻。近零能耗建筑以其低碳排放、室内环境舒适宜人的优势,成为建筑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分析土方平衡技术、施工道路永临结合技术等绿色施工技术与全链指挥系统3.0、数字仓储物料管控中心、建筑机器人等智能建造技术在湖南省首座近零能耗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及实施,为推动湖南省近零能耗建筑发展提供参考。
2024年03期 v.16;No.88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 徐文;
工业化时代遗留下来的大量工业遗存,如今面临拆除或活化再利用的抉择。工业遗存的更新改造是城市更新过程中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不仅有助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而且可以为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活力和机遇。阐述了城市更新中工业遗存更新改造的背景与内涵,剖析了实施工业遗存更新改造的策略,介绍了上海建科在工业遗存更新改造方面所具有的能力与典型工程案例,探讨了工业遗存更新改造的模式,为相关改造提出了建议。
2024年03期 v.16;No.88 112-116+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 张丽丽;
随着我国节能减排和“双碳”战略的逐步推进,绿色建筑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电气专业作为建筑工程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持“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基础上,如何将新能源和新技术融入建筑电气设计,是电气工程师需要深思的问题。结合GB 55015—2021《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的正式实施及BIM技术的广泛应用,合理优化供配电系统的同时将光伏发电系统接入建筑供配电系统中,并通过BIM正向设计的方式呈现。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在优化配电系统的同时合理利用光伏发电系统,可以改善能源结构、降低碳密度,而BIM正向设计是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为绿色低碳技术与建筑设计的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2024年03期 v.16;No.88 11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6K]